关于软件教学的思考

任何被人们开发出来的软件,本质上都是针对某项固定工作用于提高效率、改善质量的工具。所以,其自然融入了简化工作过程,提升工作质量相关的内涵和思想。然而,软件类工具的培训过程中,却常常被那些热衷于技术本身的老师们,在讲解和教学的过程中抽走了灵魂(内涵和思想),只教了一些表面光鲜炫酷的技巧。此种培训看似帮学员学到了一些解决表面问题的个例,但最终却导致学习者在学习中偏离了软件开发的初衷和方向(本末倒置),同时也将软件的使用者变成了技术的努力。更可怕的是,他们还乐此不疲地继续用这种方式“教育”他人,一代代如此传承下去,真乃误人子弟也!

在办公软件的培训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的课程大纲就常常以知识点为基础,忽略了规范化制作专业文档的规范,以及工作流程与软件功能的必然关联。这样,由于内容的学习过程不系统,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则导致很多文档制作后不方便内容的管理。例如:

制作文字类文档时,常常因不能直观显示文章的结构,导致日常的阅读障碍(这类文稿需要在各个页面间翻转阅读,严重影响到思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此类不规范文档也增加了直观审核与灵活修改过程的麻烦(重复处理还不易达到预期,直接影响到文档处理的效率)。

制作电子表格类文档时,在未能理解“表”与“报表”的结构关系与数据管理关系时,就盲目制表(即:误将本该后期生成的“报表”结构当作制表目标)。此后,直接导致数据的后期处理和分析时,因“报表”不易生成万变“报表”的障碍,不得不学习并使用相对复杂的函数处理(甚至编程),呈现本末倒置状态。将原本按规范流程处理的简单过程,生生绕了一圈后将自己带入一个复杂的处理过程。此类活动对于数学基础相对较弱者来说,无形中增加了学习和使用的负担,还不易记忆。关键是引导他们的学习进入了一个错误的方向!

如果按正确的制表顺序,即在理解制表目标的前提下,先规划出合理且能适应变化管理的表体结构(即制“表”),再按规则输入准确并有效的数据(格式规范)。此后,常规统计基本上就可以在简单公式的设置,以及拖拉类操作中灵活获得(即:生成万变的“报表”)。如此,就可以大大减少非数据专业出身者学习和使用电子表格处理日常数据统计工作的负担。这才是软件开发的本意(初衷)。

技术出身的老师们,常常习惯性地关心并热衷于技术本身的问题(如:功能的特点);

真正的文档处理人员,则重点关注的是做好文档的规则以及辅助工具能为此提供哪些简化的思路和方法。

如果我们这些技术出身的老师们能够理解上述差异,在培训工作中就需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多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理解对方的需求、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研究如何将技术问题对应到文档处理的应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软件的培训与教学工作。

北京
浏览 248
收藏
5
分享
5 +1
1
+1
全部评论 1
 
8237477087
观看吗
· 福建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