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图片视频大混战:谷歌的王炸与我方的逆袭

亮闪闪的小脑袋
亮闪闪的小脑袋

WPS产品体验官

你是否设想过,有朝一日拍电影、做动画,或许只需动动嘴皮子、敲几行字?你手机里那些可爱的“3D手办”头像,或许正是这个“造梦时代”的微小预告。

近期,人工智能(AI)领域风起云涌,特别是在“画图”与“拍视频”方面,堪称神仙过招。一边是科技巨头谷歌亮出的两大“王牌”——能配音的视频模型Veo 3和会聊天的P图高手Nano Banana;另一边,中国的科技公司也纷纷出招,推出了一系列“平替”利器,不仅在技术上紧追不舍,玩法上更是独具匠心。

这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乎未来我们创作方式、娱乐模式,乃至对“真实”认知的革命。今日,我们聊聊这场精彩的“科技盛宴”。

谷歌的“王炸”:不只是好玩

谷歌的“电影梦”:能说会道的Veo 3

试想一下,几十年前的电影皆是无声的黑白默片。AI生成的视频,不久前也大致处于这种状态——画面炫酷,却总是个“哑巴”。

谷歌推出的Veo 3,作为市场上首个大规模提供图像转视频功能的模型,由Google DeepMind团队开发,具备强大的自然语言和视觉语义处理能力,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视频风格,生成高度一致且生动的短视频片段。

它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你给它一句话,比如“一只穿着宇航服的柯基在月球上追逐一个网球”,它不仅能生成一段长达一分多钟、画质高清的视频,还能自动配上音效——柯基的喘气声、网球的弹跳声,甚至太空里那种若有若无的寂静感。AI视频的“默片时代”,被它终结了。

聊着天就把图P了:社交网红“纳米香蕉”

若将Veo 3比作AI界的“斯皮尔伯格”,那么Nano Banana便是AI界的“PS大神”,而且还是个会聊天的伙伴。

你或许对它的正式名称“Gemini 2.5 Flash Image”不太熟悉,但你一定听说过社交网络上风靡一时的“Nano Banana”3D手办热潮。没错,就是它!

这个“纳米香蕉”的过人之处在于,它将P图变成了一场互动对话:

图片融合:把两张完全不搭边的图无缝拼在一起,风格还能统一。

角色固定:想让一个卡通形象在100张图里都保持原样?对它来说小菜一碟。

聊天式P图: 你可以直接跟它说:“把背景里那个路人甲去掉”,“把这件衣服换成红色”。它就像一个懂你心意的设计师,指哪打哪。

不只是好玩:谷歌的“生态漏斗”阳谋

谷歌正在布局一盘大棋,意图将其AI工具融入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漏斗”:先用免费又有趣的小功能勾住你(比如在谷歌相册里让照片动起来,或者生成3D手办头像),等你上瘾了,想玩得更高级,自然就会被引向更专业、需要付费的服务(比如专业剪辑工具Flow或者云平台)。高,实在是高!

我方的回应:“平替”军团的奇袭

面对谷歌的强大攻势,中国的科技公司们并没有坐以待毙,反而打出了一套截然不同的组合拳。

中国版Sora?Vidu主打“本土优势”

生数科技的Vidu一出场,就号称是中国版的Sora(OpenAI那个震惊世界的视频模型)。它不仅能生成16秒的高清视频,还特别“接地气”,比如生成熊猫、中国龙等形象,个个神韵十足,这是国外模型很难做到的。

阿里的“阳谋”:用免费开源抢占云计算未来

阿里巴巴的策略在人工智能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当其他公司选择将模型作为收费服务时,阿里巴巴却选择开源其模型,如万相2.1视觉生成基座模型,允许全球开发者自由使用和修改,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阿里巴巴在AI领域的竞争力,也为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尽管模型本身免费,但运行这些模型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而阿里云作为国内最大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为这些开源模型的运行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这招“釜底抽薪”,直接挑战了谷歌的“生态圈”玩法。

腾讯与百度:全能选手与生态玩家的布局

腾讯和百度也各有布局。腾讯的混元视频在技术架构上别具一格,而百度的文心则更像一个庞大的“AI家族”,深度融入了百度的搜索等核心业务,走的也是类似谷歌的“生态整合”路径。

理想与现实:AI的“尴尬时刻”

AI视频听起来很美好,但如果你现在去体验一下,可能会发现,你的“大作”有时候看起来有点……怪异。

AI的“六指琴魔”与反重力水

这是所有AI视频模型的“致命弱点”。视频中的物体可能会毫无缘由地变形、变色,甚至直接消失。人物的动作和物理规律也常常不合逻辑,比如人有六根手指,或者水往高处流。

神仙打架,凡人省钱:疯狂的价格战

生成这些视频的成本其实非常高。但有趣的是,一场激烈的“价格战”已经打响。这意味着,“生成”这个动作本身,正在变得越来越便宜。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谁能生成内容,而是谁能用生成的内容创造更大的价值。

技术双刃剑:如何锁住“潘多拉魔盒”?

技术越逼真,被滥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制造假新闻、恶意抹黑……这些都是潜在的威胁。为此,各大公司也在努力给生成的内容打上“数字水印”,就像给AI作品办了个“身份证”,以便溯源。

终局之战:下一站去哪?

那么,这场AI“造梦”大赛的下一站会开往何方?

下一站,3D世界与你的手机

未来的AI生成,将不再局限于云端服务器,而是直接在你的手机上实时运行。我们将从生成平面视频,迈向构建可交互的3D世界,甚至能为一座工厂打造完全仿真的“数字孪生”环境。

从“万金油”到“手术刀”:垂直领域的淘金热

除了通用的“万能”模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为特定行业“量身定做”的专业模型。比如,专门为广告行业生成创意视频的AI,这才是真正创造巨大商业价值的关键所在。

终极问题:谁能造出最好用的“AI汽车”?

总而言之,AI生成图像和视频的技术本身,正从一个“黑科技”变成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能力。未来的赢家,将不再是仅拥有最强“发动机”(基础模型)的人,而是能围绕这个发动机,打造出最好用、最实用、最能解决特定问题的“汽车”(应用工具和平台)的人。

这场关于创造力的革命才刚刚开始,握好方向盘,令人兴奋的旅程就在前方。

四川省
浏览 211
收藏
点赞
分享
+1
+1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