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表格:自动进行排程分解子件需求
优秀创作者
昨天我们完成了系列文章中第19章的内容:在基于“累计净需求”识别整体缺料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至订单级欠料分析,首先新增“欠料需求”公式字段,通过嵌套逻辑 =IF([@累计净需求]>0,0,IF(ABS([@累计净需求])<[@毛需求],[@累计净需求],-[@毛需求])),将累计缺口拆解为每张订单的实际缺料量,实现“部分欠料”与“完全欠料”的精准区分;随后新增“欠料状态”判断字段,利用 =IF([@欠料需求]<0,"欠料","不欠") 将数值结果转化为直观的文本标识,提升数据可读性与决策效率。至此,系统不仅能够定位“何时开始缺”,更能明确“哪一单缺多少”,为后续生成分单补货计划、设置缺料预警、支持销售交付协商提供了精准、可操作的数据支撑,真正实现从“全局感知”到“精细管控”的闭环升级
按订单分析
在完成“MRP净需求分解明细”表的构建后,系统已精准掌握每一张销售订单下各子件的供应状态(“欠料”或“不欠”)。为进一步支持生产决策与交付评估,需从订单维度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关键指标如“子件齐套率”,即某订单下可满足生产的物料比例。
例如:订单1共需10种子件,其中8项不欠料、2项缺料,则齐套率为80%,可初步判断该订单具备部分投产条件。
为实现此类聚合分析,我们借助多维表格的统计表功能,对明细数据进行分组汇总与可视化透视。
配置如下:
对此数据表弹右键,生成一张统计表。并按以下配置:
数据范围:筛选子件编码不为空的数据(排除无效行);
分类:销售订单、开工时间、线体字段;
统计:子件编码,条件:计数(统计每个订单下涉及的总子件数量);
排序:开工时间,条件:顺序;(优先展示近期生产计划)
统计欠料信息
在完成按销售订单汇总的子件总数统计后,下一步是进一步拆解其构成,明确其中“缺料”与“不缺料”的子件数量,进而为计算订单齐套率提供核心数据支撑。齐套率 =(不欠料子件数 / 总子件数)× 100%,是评估订单是否具备投产条件的关键指标。
为此,需在统计表中新增两个聚合字段,分别统计每张订单下“欠料”和“不欠”的子件数量。这里以欠料配置设置为案例(不欠基本大同小异)。
需要统计的字段:MRP净需求分解明细数据表中的欠料定义字段
统计方式计数:
统计条件1:销售订单等于销售订单,按订单归集
统计条件2:线体等于线体,确保同一产线维度内统计
统计条件3:开工时间等于开工时间,保持时间维度一致
统计条件4:子件编码不等于空,排除无效行
统计条件5:欠料定义等于欠料, 仅计入状态为“欠料”的记录
对于不欠的统计只需要把条件5替换为不欠即可;
“不欠”字段配置说明
配置方式与“欠料”字段完全一致,仅将第5个条件修改为:
欠料定义 = "不欠"
→ 精准捕获可满足供应的子件数量
计算齐套率
在完成“欠料”与“不欠”子件数量的统计后,我们已具备计算订单物料齐套程度所需的关键数据。接下来,通过构建“齐套率”指标,将复杂的物料供应状态转化为一个直观的百分比数值,帮助计划员快速判断哪些订单具备投产条件,哪些需等待补料。新建一个公式字段,录入以下公式:
=[@不欠]/[@子件编码]
公式解释:
该公式通过以下方式计算齐套率:
分子:[@不欠] → 当前订单中库存充足、可立即投入生产的子件数量
分母:[@子件编码] → 该订单BOM展开后的子件总数量(即总需求项数)
结果:得出一个介于 0 到 1 之间的比例值,可格式化为百分比显示
示例:某订单共需10种子件,其中8项“不欠”,2项“欠料”,齐套率 = 8 / 10 = 0.8(即80%)
齐套判断
在完成“齐套率”计算后,系统已能以百分比形式反映每张订单的物料准备程度。为进一步提升操作效率与决策速度,需将连续的比率值转化为离散的状态标签,实现“一眼可知是否齐套”。
为此,新增“齐套判断”字段,通过简单逻辑判断,明确标识订单当前是否具备完全投产条件,便于后续筛选、分组与自动化提醒。;录入公式:
=IF([@订单齐套率]=1,"齐套","欠料")
公式解释:
公式逻辑解析
若 [@齐套率] = 1(即100%)→ 所有子件均不缺料 → 返回 “齐套”
否则(齐套率 < 1)→ 至少存在一项子件欠料 → 返回 “不齐套”
示例:
齐套率 = 100% → 齐套判断 = “齐套”
齐套率 = 80% → 齐套判断 = “不齐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