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表格:自动计算供需明细
优秀创作者
昨天我们完成了系列文章中第20章的内容:在“MRP净需求分解明细”基础上,为实现订单级物料齐套分析,首先通过右键生成统计表,并配置数据范围为“子件编码非空”,按“销售订单、开工时间、线体”分类汇总,以“子件编码计数”统计各订单总需子件数;随后新增“欠料”与“不欠”两个统计字段,分别通过“欠料定义=欠料”和“欠料定义=不欠”的条件,精准统计每张订单下缺料与可满足的子件数量;接着创建“齐套率”公式字段,将复杂供应状态转化为0~1之间的比例值,直观反映物料准备程度;最后新增“齐套判断”字段,实现状态标签化,便于快速筛选可投产订单。至此,系统实现了从BOM级分解到订单级齐套评估的完整闭环,为科学排产、交付承诺与跨部门协同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数据支持。
子件汇总
在完成以“销售订单”为中心的齐套分析后,为进一步支持采购计划与库存管控,需切换分析视角,从“订单维度”转向“物料维度”。通过汇总所有订单中同一子件的需求总量,形成按子件归集的毛需求总览,帮助采购与仓储团队掌握每种物料的总体消耗趋势。
原始“MRP净需求分解明细”表中,子件以BOM展开后的明细形式存在,同一子件可能在多个订单、多个层级中重复出现。若直接查看,难以形成全局认知。因此,需借助统计表功能,实现去重归集与聚合计算。
数据范围:子件编码不空为
分类:按子件编码与子件名称进行分类
统计:毛需求字段进行求和。
核心优势:动态透视,自动更新
该统计表本质上是一个智能数据透视表,与传统静态表格中的Pivot Table相比,具备显著优势:自动关联:与源表实时联动,每当排程更新、分解刷新后,汇总数据自动同步;无需手动刷新:摆脱传统Excel中“刷新透视表”的操作负担,确保数据始终最新。
引用库存
在完成按“子件编码 + 子件名称”归集的毛需求汇总后,系统已形成每种物料的总需求清单。下一步,需将外部库存数据引入该汇总视图,为计算子件级净需求做好准备。通过精准匹配物料编码,从统一的库存源表中获取当前可用的实物库存,实现“需”与“供”的首次交汇。按以下配置进行配置:
字段名称:现存量
字段类型:查找与引用
需求引用的字段:现存量汇总表中的“现存量”字段
查找条件:子件编码等于子件编码
需求计算
在完成“毛需求汇总”与“现存量引用”后,系统已具备完整的供需双端数据。接下来,进入子件维度分析的核心环节——净需求计算,通过对比每种子件的总需求与当前库存,判断其供应状态,为采购决策提供直接依据。
录入公式:[@现存量]-[@毛需求],得到一组数据,结果解读:
= 0:供需平衡,库存刚好满足全部订单需求
> 0:供应充足,有余量,可支持额外生产或安全缓冲
< 0:需求超过库存,存在短缺,需紧急补货
示例:某子件毛需求为 5,000,现存量为 4,200 → 净需求 = 4,200 - 5,000 = -800,表示缺料 800 件
为进一步提升可读性与操作效率,将数值型的“净需求”转化为直观的状态标签,便于快速识别物料供需态势。新建一个公式字段,并命名为:需求判断,录入以下公式:
=IFS([@净需求]>0,"满足",[@净需求]=0,"刚好",[@净需求]<0,"不足")
判断逻辑:
若 净需求 > 0 → 返回 “满足”
若 净需求 = 0 → 返回 “刚好”
若 净需求 < 0 → 返回 “不足”
分组视图
在完成“净需求”与“需求判断”字段的计算后,系统已具备完整的物料供需分析结果。为进一步提升数据的可读性与决策效率,需对汇总结果进行结构化组织,使关键问题快速暴露、重点物料优先处理。
为此,创建一个专用视图,通过分组展示 + 智能排序的方式,将成百上千条物料按其供应状态自动归类,帮助计划与采购人员聚焦核心问题。
视图创建步骤
复制视图:在当前统计表中复制默认视图,并重命名为:按需求分组
配置分组条件
分组字段:需求判断
分组类别:自动划分为三类:不足:库存无法满足需求,需补货;刚好:供需平衡,无余量也无短缺;满足:库存充足,有富余
分组后,用户可一键展开或收起某一类别,如仅查看“不足”物料,实现高效筛选
配置排序规则:排序字段:净需求;排序方式:升序(从小到大)
目的:在“不足”组中,缺料最严重的物料(如 -97,616)排在最前,优先引起关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