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主计划排程与物料控制表 - 3
优秀创作者
智能主计划排程与物料控制表-Excel版本-3
接回到“任务”表:匹配UPH并计算单订单用时
在完成“产出”和“线体”基础数据配置后,我们回到“任务”工作表。该表是通过从“用料”表中提取并去重生成的生产任务清单,目前已包含任务编号、产品编码、总产量等关键信息。
接下来,我们需要为每张任务匹配对应的小时产出(UPH),并据此计算其所需的理论工时,作为后续排程的基础依据。
在“任务”表中新增两列:
G列:小时产出、H列:用时(小时)
录入公式如下:
G2:=XLOOKUP(C2#,产出!A:A,产出!B:B)
→根据“产品编码”在“产出”表中查找对应的小时产出值;
H2:=D2#/G2#
→计算该任务所需总工时=总产量÷小时产出(单位:小时),示例:若某任务需生产300件,UPH为200件/小时,则用时为1.5小时。
图中所示为实际运行效果,所有计算均基于动态数组自动溢出,无需逐行填充。
此步骤完成后,“任务”表已具备完整的可排程性信息,即每个任务都拥有明确的“工时需求”,为下一步粗能力负荷分析做好准备。
新建“控制”工作表:排程参数与能力判断中心
为了实现灵活可控的自动排程,我们新建一张名为“控制”的工作表,用于集中管理排程参数、计算可用产能,并进行粗能力负荷评估。
开始排程(A1):A2输入日期,如2025/11/26 ,排程起始日,手动设定
排程天数(B1):B2输入数字,如40 指定排程周期(天)
结束排程(C1):=TAKE(SEQUENCE(,B2,A2),,-1),自动计算排程结束日,基于起始日+天数推导
可用线体(D1):=COUNTA(线体!A2:A100),统计当前可用装配线数量
理论不休息工时(E1):=B2*D2*10,假设每天工作10小时,计算理论总工时(不含休息)
实际可用工时(F1):=SUM(XLOOKUP(A2,日历!A2#,日历!E2#):XLOOKUP(C2,日历!A2#,日历!E2#))*D2 从“日历”表中提取排程期间每日有效工时,求和后乘以线体数
实际已排单任务用时(G1):=SUM(任务!H2#),汇总所有任务的总工时需求
实际订单缺口(H1):=F2-G2,实际可用工时-已排任务工时,反映当前产能余量
理论订单工时缺口(I1): =E2-G2,理论最大工时-已排任务工时,反映理想情况下的产能余量
排程前的产能平衡:基于 RCCP 的粗能力评估与调整策略
在正式进行自动排程之前,必须先通过 粗能力计划(Rough Cut Capacity Planning, RCCP) 对整体产能负荷进行预判与平衡。若出现“实际订单工时缺口”为负值(如 -1077 小时),说明当前任务总量已超出可用产能,排程无法实现平衡,需采取相应调整措施。
一、问题识别:产能不足的预警信号
以图示为例:
当“可用线体”为 10 条,“排程天数”为 40 天时,
→ “实际订单工时缺口”为 -1077 小时,表明现有资源不足以完成全部任务。此时系统发出产能超载预警,必须进行干预才能继续排程。
以上面图示为例:
当“可用线体”为 10 条,“排程天数”为 40 天时,
→ “实际订单工时缺口”为 -1077 小时,表明现有资源不足以完成全部任务。此时系统发出产能超载预警,必须进行干预才能继续排程。
二、解决方案:两种主流调整方向
为解决产能缺口问题,可从以下两个维度入手优化:
✅ 方案一:增加可用线体数量(横向扩展)
操作方式:将“可用线体”从 10 条提升至 11 条、12 条甚至 14 条;
效果分析:如图所示,当线体增至 14 条 后:
实际可用工时显著上升;“实际订单工时缺口”由负转正(变为 +187 小时),表示产能富余,具备预排条件;
优势:快速缓解瓶颈,提升排程可行性;
挑战:需新增设备、人力等资源投入,成本较高。
建议:仅在必要时启用,优先考虑非资源型调整方案。
方案二:延长排程周期(纵向延展)
操作方式:保持线体不变,将“排程天数”从 40 天增加至 60 天;
效果分析:如图所示,当排程天数增至 60 天 后:
可用总工时大幅增加;虽然“实际订单工时缺口”仍为正值(+603 小时),但已远低于理论缺口(+1763 小时),说明排程压力明显缓解;
优势:无需新增资源,降低运营成本;
适用场景:适用于交付周期较灵活、可协商延期的任务。
提示:可通过动态调整排程天数,快速测试不同时间窗口下的产能匹配度。
三、RCCP 的核心价值:快速决策支持
通过“控制”表中的 粗能力评估模型,我们实现了对产能负荷的实时监控与可视化预警:
指标 含义 决策依据
实际订单工时缺口 真实可用工时 vs 已排任务工时 若为负 → 需调整资源或周期
理论订单工时缺口 理论最大工时 vs 已排任务工时 判断是否存在冗余空间
✅ 该机制相当于一个“产能仪表盘”,帮助计划员在正式排程前做出科学判断,避免盲目安排导致生产脱节。
总结:智能排程的第一步是“先平衡,再排程”
不要跳过 RCCP 步骤,否则可能导致排程结果不可执行;
优先选择低成本调整路径:如延长周期 > 增加线体;
利用 Excel 动态计算 实现多方案快速对比,提升决策效率。